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3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接見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探月工程成果凝結著我國幾代航..
皖南蘇維埃政府舊址
中共皖浙贛省委駐地舊址
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
新四軍太平兵站紀念亭
中共皖南特委舊址
黃山烈士陵園
紅二十七軍成立遺址
望江渡江烈士陵園
劉畈高干會議舊址
太湖縣烈士陵園
岳西談判舊址
請水寨暴動舊址
王步文故居
紅軍中央獨立第二師司令部舊址
大別山烈士陵園
渡江戰役中線指揮部舊址
桐城市烈士陵園
渡江戰役第二野戰軍司令部舊址
安慶市革命文物陳列館 暨黃鎮生平事..
安徽省建于1667年,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清朝初年設置江南省,轄區龐大,包括今天的上海市、江蘇省和安徽省。清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銷江南省,分為安徽、江蘇兩省。因安慶府為當時安徽境內的政治中心,徽州府經濟發達,故取兩府首字而得省名。 詳情
安徽居中靠東,沿江通海,是長三角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沖和國內幾大經濟板塊的對接地帶,經濟、文化同長三角經濟區其他地區有著歷史和天然的聯系。特別是延綿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內擁長江黃金水道,外承沿海地區經濟輻射,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經過多年大規模建設,立體的交通網絡日趨完善,全省鐵路密度和高等級公路密度居中部地區前列,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 詳情
安徽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淮河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省年平均氣溫在14℃~17℃之間,平均日照1800~2500小時,平均無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宜人。 詳情
全省已發現的礦種為128種(計算到亞礦種為165種)。查明資源儲量已上表統計的礦種108種(含亞礦種,不含石油、鈾、煤層氣),其中能源礦種2種,金屬礦種23種,非金屬礦種81種,水氣礦種2種。全年地質勘查部門開展各類地質(科研)項目(省級)277項。新增查明資源儲量的大中型礦產地10處。 詳情
安徽現有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蕪湖、宣城、銅陵、池州、安慶、黃山等16個地級市,9個縣級市、50個縣、45個市轄區。 詳情
國家統計局2021年5月11日公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安徽人口為61027171人,人口數位列全國第九位。安徽的性別比為103.94。 詳情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以及復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統籌疫情防控、防汛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 “六?!比蝿?,經濟發展穩定向好,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為扎實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奠定了堅實基礎。 詳情
全年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03元,比上年增長6.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6%。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42元,增長5.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5%。人均消費支出22683元,下降4.6%。其中,食品煙酒支出下降0.3%,衣著支出下降12.2%,居住支出增長1.6%,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下降7.3%,交通和通信支出下降6.8%,教育文化娛樂支出下降18.5%,醫療保健支出下降1.2%。城鎮常住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2.6%,比上年上升1.4個百分點。年末城鎮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2.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3平方米。 詳情
(約前725-前645):安徽潁上縣人,名夷吾,又稱仲,春秋時齊國政治家、改革家。少時貧困,嘗與鮑叔牙合伙做生意,“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艺吒改?,知我者鮑子也?!惫荃U之誼千古傳誦。后經鮑叔牙推薦而被齊桓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幫助桓公 “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第一霸主。他還在齊國實行全面的改革,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制,選拔士子,賞勤罰惰,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主張按土地好壞分等征稅,適當征發力役,禁止掠奪家畜;用官府力量調劑物價,促進經濟增長;特許在百姓中選士,予以破格提升。管子的治國思想被戰國時期的學者加以發揮,編成《管子》一書,成為研究中國先秦時代農業和經濟問題的重要著作。詳情
禹與涂山氏女之子,生于今懷遠縣涂山南坡。禹死,受大禹手下擁戴繼位稱王,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傳十七代,至夏桀而亡國。詳情
字子牙,商東海上(今臨泉縣姜寨)人,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齊國祖先。先世伯夷,掌四岳,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呂。子孫從其封為氏,故又名呂尚。先在商做官,見紂王無道,辭官游說諸候,年屆七十,聞西伯賢而去西周,釣于渭水。文王出獵相遇,立為太師,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封于營丘(今山東臨淄),治齊。通工商之業,便漁鹽之利。著有《六韜》一書。詳情
生于曲阜葬于六安,為古六安國始祖,與堯、舜、禹并列為上古“四圣”。舜時“作士理民”,制法作獄,所以古代衙門里多供奉皋陶像,他也因此被后世奉為司法鼻祖。曾協助大禹治水,被禹選為繼承人,因早死未繼位,禹封其后于英、六,以奉其祀。今六安城東有皋陶墓。詳情
西周時徐國國君,建都于今泗縣與泗洪之間,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他趁周穆王赴瑤池會西王母之際,率軍西進,逼近黃河。周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管轄方圓500里的地方。徐偃王對下屬仁義相待,也贏得周邊36個諸侯國向他朝貢臣服,尊為盟主。后來周穆王命造父聯合楚軍進攻徐國,徐偃王仁義不肯戰,結果敗逃徐山,數萬百姓感其義,隨之前往。傳說徐偃王臨終言:“吾賴于文德而不明武備,以至于此?!焙笫?,徐偃王成為仁弱國君的代表。詳情
傳說中的古代部落聯盟領袖。他奉命治理洪水,與淮河流域部落涂山氏結為聯盟,娶涂山氏女為妻,領導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展農業。相傳他借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矩,走遍大江大河,用神斧劈開黃河上的龍門,鑿通淮河涂山與荊山之間的峽谷斷梅谷,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磨光了。在懷遠的涂山舉行大會,盟會天下諸侯,后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后擔任部落聯盟共主,曾征伐并擊敗三苗,為后來夏王朝的建立,奠定基礎。今懷遠東南的涂山之巔有“禹王宮”等遺跡,山下“禹會村”發現四千多年前可能為諸侯會盟的廣場與祭祀遺址。詳情
(約704~約770) 唐代畫家, 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三國高貴公曹髦后裔,早年學書,師法王羲之、衛夫人等,擅畫馬,尤精鞍馬人物。據《歷代名畫記》載:“每詔寫御馬及功臣,官至左武衛將軍?!背擅谛陂_元年間。天寶(742~756)間曾畫“御馬”,筆墨沉著,神采生動。大詩人杜甫作《丹青引》及《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二詩稱贊之,說他畫馬:“先帝天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是是牽來赤樨下,迥立閶闔生長風。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玉花卻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同?!币馑际钦f他把這匹駿馬畫活了。亦工肖像,曾修補“凌煙閣功臣像” 。晚年免官流落四川。宋《宣和畫譜》載御府藏其畫十四幅,今畫跡已不傳。著名畫家韓干與陳閎都是他的的弟子。詳情
(872年—989年),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出自《道德經》),后世尊稱為陳摶老祖、希夷祖師等。五代宋時亳州(一說今河南鹿邑)人,嘗隱于武當山九室巖,后移華山云臺觀,多著述。陳摶繼承漢代以來的象數學傳統,并把黃老清靜無為思想、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佛教禪觀會歸一流,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后周顯德三年(956年)十一月,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籠英杰,且以摶曾踐場屋,不得志而隱,必有奇才遠略,于是召到闕下?!比胨魏螅谮w光義曾兩次召見。創繪“太極圖”、“先天方圓圖”等一系列《易》圖,成為中國太極文化的創始人;著《易龍圖序》、傳河洛數理成為中國“龍圖”的第一人;注釋《正易心法》,倡先天易學,為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力參考。著《指玄篇》、《觀空篇》、《胎息訣》和《陰真君還丹歌注》等,并親自實踐,成為天下睡仙第一人;著《龜鑒》、《心相篇》等,把中國古代相學引向唯物..詳情
李紳(772-846):唐朝亳州譙縣(今亳州市人),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蹦捑娜丝冢瑡D孺皆知,千古傳誦。李紳后來參與牛李黨爭,生活腐化,晚節有虧。官至檢校右仆射平章事節度淮南,封趙國公,卒贈太尉,謚文肅。有《追昔游詩》三卷,《雜詩》一卷,見于《全唐詩》。詳情
(223-262):三國時譙郡铚(今濉溪臨渙鎮)人,字叔夜,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時人評云“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音樂家,“竹林七賢”之一。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善鼓琴,工書畫。在哲學上,他認為“元氣陶鑠,眾生稟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說,主張回到自然,厭惡儒家各種人為煩瑣禮教。與魏宗室通婚,曾任中散大夫,史稱“嵇中散”。山濤投靠司馬氏后任吏部尚書,勸嵇康出仕,嵇康寫《與山巨源絕交書》,嚴詞拒絕。后遭鐘會陷害,被司馬昭所殺,臨刑前,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嵇康是“正始文學”的代表作家,文風犀利,潑辣灑脫。一生勤奮著述,他的詩文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中有較高地位,“心寫心聲不失真”是嵇康詩文最突出的特點。有《嵇中散集》傳世。詳情
(175-210):三國時廬江郡舒縣(今廬江縣西南)人,字公瑾,三國時吳國名將,著名軍事家。出身士族,少年時與孫策結為至交,人稱周郎。做過居巢縣長,入吳后曾協助孫策在江東創立孫吳政權,屢建戰功,先后被授予中護軍、江夏太守等職。后輔佐孫權,鞏固江東的東吳政權。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兵南下,他和魯肅堅決主戰,并親率吳軍大破曹兵于赤壁。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周瑜還精於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惜乎天不假年,36歲時死于非命。詳情
王蕃(227-266):三國時廬江郡(今潛山縣)人,字永遠,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他繼承劉洪的《乾象歷》,參考了張衡的學說,結合觀察天文實踐,重制渾天儀,寫出《渾天象說》,提高了測定黃赤交角的精確性,制造的渾天儀既靈巧又實用,求出圓周率為3.1555?!度龂?#183;吳志》稱他“博覽多聞,兼通術藝”。由于他性情耿直,不愿對昏君俯首聽命,不肯巴結嬖臣,吳甘露二年(公元266年),被吳國暴君孫皓無故殺害,死時年僅39歲。詳情
隨著文化的發達和商業的興盛,徽州出現徽班、徽戲。 民間對演戲、看戲相當積極。 歙縣每個較大的村鎮,都建有磚木結構的永久性的戲臺,盡管這種戲臺的高度、寬度、深度都很不夠,每逢佳節喜慶,還是要專場演出數日的。有的村鎮雖沒有固定性的戲臺,但都有搭蓋臨時戲臺的風俗。 這種臨時戲臺是很有特色的。它們全用木材構成,臺柱、臺承、臺屏、臺板等,全是活動的“構件”,演戲完畢,即可“拆臺”保存。臺板距地面高度一般兩米有余。臺屏辟有“出將”、“入相”上、下場門各一,特大戲臺則辟有四門;屏之中部、簡陋者懸巨幅布畫為飾,華麗者則施以油漆彩繪。臺板與臺頂約 4米多,臺頂覆蓋篾篷或布篷,可以遮蔽陽光雨露。 有的地方搭兩座戲臺,選兩個戲班同時演出,這叫做“大對臺”。保存較好的戲臺有:歙縣南鄉磺田戲臺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固定戲臺。它建于1912年,開間15米,入深10米,脊高10米,檐高8米,臺高 1.7米,臺基前豎以石料。臺口呈八字.. 詳情
歙縣漁梁船民每逢農歷閏月這年的九月或十月,用兩只木船并聯成一對,卸去船蓬,用竹木制架,外包紗布,扎成亭、塔、樓、閣、牌坊、鯉魚等,內燃燭燈。燈旁是樂隊,笙歌齊奏,鑼鼓喧天。 亮船一共六對,其后還有好幾只木船尾隨。會期在漁梁壩練江上下游,各遨游一夜。波光燈影,十分壯觀。 亮船又叫水游,同時還有旱游,即岸上鄉民們玩燈、敬各種菩薩。江中岸上,水游和旱游交相渾映,妙趣無窮,四鄉百姓云集觀賞,熱鬧非凡。 詳情
流行于休寧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陽一帶的一種民商舞蹈,又名“得勝鼓”。 傳說是為了紀念唐代大將張巡、許遠抗擊安祿山叛軍得勝,而擊鼓歡慶。 此舞由數十人表演,擊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緊身,十字披紅,頸挎伏鼓(扁圓形皮鼓),右手緊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鈴,隨著行進步伐擊鼓面或敲鼓邊。另有十數人手持檀木夾板,邊行進邊擊拍,發出清清脆的響聲。隊列前面有一對大紅燈籠,一人持旗,上書“得勝鼓”三字,后隨一隊蜈蚣旗幡,整個場面威武雄壯,令人振奮。 詳情
農歷正月初九。過去,每年正月初九這一天,人們紛紛到瑯琊寺燒香禮佛,同時玩燈、雜耍,好不熱鬧。這便是瑯琊山廟會。廟會為什么選在正月初九?這里有一段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瑯琊山并不象現在這樣秀麗多姿,只是一座雜草叢生的荒山野嶺。東岳大帝的女兒碧霞仙姑因嫌天宮冷清寂寥,想到人間游山玩水。仙姑定睛一看,大失所望,山上除了草還是草,連比自己高的樹都沒有。仙姑稍作休息,想另找錦繡山川。但轉念一想,現在的景色有何味道?不如自己動手造就一處美景,想造多美就造多美。于是,她決定不到別處去了,并就地用石頭壘了一個住處,住下來美化瑯琊山。 碧霞仙姑知道天宮里的甘霖能使花草變香,清水變甜。便每天往返天上人間,取來甘霖,灑在瑯琊山上。她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不辭勞苦,終于使原來的荒涼的瑯琊山開始長樹生花,風景漸漸秀麗起來。其中瑯琊寺一帶的景色特別優美,這是因為盛甘霖的罐子不小心給弄翻了,甘霖全部潑在一處.. 詳情
壽誕:極為生日舉行慶祝儀式,俗稱“做壽”、“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孩子10歲生日叫做“長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以示慶賀。中、青年生日,沒有請客慶賀之例,俗諺“不三不四”,是說20、30、40不慶壽,逢這樣年庚,只增加一些葷菜而已。40歲不做壽,還因“四”與“死”諧音,做壽不吉利。壽慶通常從50歲開始,50歲為“大慶”,60歲以上為“上壽”,兩老同壽為“雙壽”。兒女們在壽辰日要給父母做壽。諺云“三十、四十無人得知,五十、六十打鑼通知”。又有“做七不做八”之說。80歲壽辰多沿至下年補行。俗稱“補壽”、“添壽”,也有提前一年慶壽的。凡成年人壽慶,男子“做九不做十”,不計足齡;女子則“做足不做零”;有的地方是男女皆“賀九不賀十”。舊俗還因百歲嫌滿,滿易招損,故不賀百歲壽。舊時凡大辦壽慶,多是富室且有社會地位之家,貧窮人家則不做壽。 壽禮:慶壽之家,先期為壽翁蒸制米粉或面粉“壽.. 詳情
信奉佛教的人集體朝拜九華山,人數滿百人以上稱“百子會”,兩百人以上的為雙百子會;不滿一百人稱小百子會。 朝山者身眾著灰上裝、青褲、黃圍兜上印有“朝山進香”字樣,在香首帶領下,步行上山,沿途敲鑼唱贊、逢廟叩拜。大多在地藏王生日(農歷七月三十日)活動最盛,素以能夠在這天晚上趕到九華山肉身殿上通宵旦靜坐“守塔”為榮。還有一些香客為亡故雙親上山敬香,他們身穿亡人的壽衣,以求得地藏王的印章祭祀亡靈為最大心愿,佛界神話說是持此印信,亡人在冥司有遍行無阻的特權。 詳情
又叫窗花,在阜陽、毫州一帶有著悠久的歷史、阜陽剪紙多以吉祥喜慶、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年年有魚(余)等民間題材為主,在逢年過節,婚喪喜事、祝壽送禮時,用剪紙裝飾物品,其情趣醇和,絢麗多彩。 詳情
九華山居民吃過除夕團圓飯后,或看電視守歲、或娛樂,直至新年零點鐘聲敲響后,有的是全家出動,有的是家主代表,先洗臉漱口,燃放鞭炮、煙花,謂之“出行”;再將事先準備好的香、鞭炮、煙花帶上到肉身寶殿(遠處的則到附近寺廟)進香。進香途中,即使遇見熟人,也不言不語,進香完畢回家時方可相互招呼致意。 除夕進香是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如愿。據說若燒得第一柱香,最為吉祥?,F已成為當地過年必具之習俗。 詳情
臘月初八被佛教界奉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紅棗、香菇、蓮子等八種食物合煮“八寶粥”,邀請周圍山民共進圣餐,并施舍給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對佛祖的敬奉。其后漸成民間自煮八寶粥(稱臘八粥)食用的習俗。 詳情
九華山及附近鄉鄰逢年或重大節日活動時,以舞龍燈、獅子燈慶賀助興。 龍燈以竹篾扎成拱形,一拱一板,每板長約1.5米,內燃蠟燭,少則九板、多則數十板(均為奇數),每板1人扛舞,并敲鑼打鼓隨行.龍燈是民間慶賀喜慶的一項大型集體活動,所到之處觀者如潮,十分熱鬧。 詳情
歷代官府均十分重視維護九華山佛地尊嚴,禁止各種弊害,如對占佛地作攤場、砌酒店塞交通、宰豬殺羊、穢污教理等現象均勒碑警戒,于是形成了以素食為主的生活方式。 清至民國間,九華街商戶入居,雜以山民,佛教查禁不嚴,葷禁松弛,出現了僧人吃素、山民吃葷的混合局面,逐漸習以為常。但為尊重歷史習俗,當地居民于春節之際,先過葷年,后過素年。葷年,農歷臘月二十八日(小月二十七日),當地居民舉家葷食,次日以草木灰將鍋碗器皿擦洗干凈,開始素食。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再做素菜過正年,吃過齋飯,或祭拜祖宗、或守歲、或娛樂,或進香,素食一直持續到新年正月初三。 葷年、素年已成為九華山冬游重要項目之一。 詳情
屯溪近郊的臨溪鎮傳統廟會。 前后舉辦3天,農歷九月初九日為正日。這天,四鄉八鎮的善男信女成群結隊趕來朝拜周王菩薩,并帶來各種農副產品和手工產品進行交易。廟會期間,搭臺唱戲,從日出唱到日落,通宵達旦,煞是熱鬧。 建國后,廟會成為地道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的交易會。 詳情
進入九十年代以后,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比較復雜的局面,出現了"賣糧難"的情況,農民負擔逐年攀升,農民增收緩慢,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負增長。2000年,安徽受中央委托,在全省進行稅費改革試點,確定農業稅的計稅稅率為7%,附加稅比例最高不超過改革后農業稅的20%,農村正付稅加起來不超過8.4%,除此外,不得再向農民征收任何稅費。當年全省農民總的稅費減少16.9億元,減幅達31%,農村收費走向規范,基本控制了"三亂"現象。農村稅費是農村改革又一個偉大實踐,安徽的試點,受到了中央的肯定。目前,其他省也在進行試點,安徽的經驗正向全國推廣。 詳情
十年動亂后,安徽農村生產力遭到很大破壞,延續20多年的"大呼隆"、"大鍋飯"等,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極大地束縛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1978年11月24日,鳳陽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18戶農民秘密將土地公開,創造性地實行包干到戶。1979年糧食比上年增長6倍,相當于1966年到1970年的5年糧食總和。與此同時,安徽省肥西縣、來安縣也開始試驗包產到戶。1982年1月,中共中央總結新的經驗,發出了《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肯定了安徽的做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迅速推開,安徽農民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詳情
1949年春,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確立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戰略決策,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5人組成了渡江戰役總前委,進駐安徽省肥東縣瑤崗村,指揮第二、三野戰軍和四野十二兵團渡江作戰。4月20下午,國民黨南京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激起全國人民的義憤。下午6時,我中線集團軍30萬大軍開始進軍江南。4月21日,毛主席、朱總司令發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7時,我百萬雄師千帆競發,橫渡長江,4月23日占領南京國民黨總統府,宣告蔣家王朝的覆滅。 詳情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中敵我雙方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是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開始到次年一月十日結束,歷時六十五天,我參戰部隊有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六十余萬人。國民黨參戰部隊有五個兵團和三個綏靖區部隊,共有二十二個軍、五十六個師,總計兵力八十萬人,被殲滅五十五萬五千人。這次戰役結束后的第十一天,蔣介石即宣告"引退",南京國民黨反對政權從此陷入土崩瓦解的狀態。淮海戰役三大戰場有兩個在安徽,一是安徽濉溪縣雙堆集,主要是殲滅黃維兵團;二是安徽蕭縣與河南永城接壤的陳官莊、李方林一帶,主要是殲滅杜聿明集團,包括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 詳情
1940年10月,國民黨頑固派發動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國共產黨為顧全抗日大局,決定將駐在安徽省的新四軍移至長江以北。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奉命率軍部及部隊9000余人,由安徽涇縣云嶺出發,擬繞道蘇南北移。7日,行至茂林地區,突遭國民黨軍預伏的7個師8萬余人的包圍襲擊,新四軍被迫自衛,激戰至14日,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除約2000余人突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或被俘。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中華民族解放斗爭史上悲壯的一頁。 詳情
1860年6月21日,湘軍在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大軍進軍長江下游之際,合圍太平天國天京的門戶安慶(今安徽省安慶)。湘軍吸取了三河慘敗的教訓,水陸馬步配合,穩扎穩打。1864年4月27日,英王率部折回,沖入重圍,與湘軍進行一系列戰斗,終未能解安慶之圍。1861年,9月5日,安慶失陷,1萬多人壯烈犧牲,太平軍自此節節敗退。 詳情
1858年,太平軍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吳定規率部在現在的安徽省肥西縣三河東、南、西一線筑九壘抵御湘軍悍將李續賓、曾國華部的進犯。11月6日到15日鏖戰10晝夜,曾國華、李續賓先后斃命,湘軍6000余人全軍覆沒,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 詳情
八公山北臨淮河,南接淝水,山勢險要,是古城壽縣、鳳臺的屏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晉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堅率百萬大軍南侵,謝玄以少量精兵打了勝仗,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戰。苻堅兵敗,登壽陽城,見八公山上草木連綿,以為山上布滿了晉兵,全軍驚惶敗逃。"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就是出自此戰。 詳情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率各路諸侯數十萬大軍,追擊西楚霸王項羽,在靈璧東南的垓下圍住了不足十萬人的項羽軍隊。劉邦的大將韓信指揮大軍圍困項羽,又唱出悲戚的楚歌,渙散項羽部隊的軍心。項羽見大勢已去,遂與美人虞姬對飲帳中,奮然起舞,慨然而歌。歌數闕,美人和之,慷慨悲涼。歌畢,虞姬自殺,項羽跨上烏騅馬攜著虞姬的人頭,以及800壯士突圍而去,數度與追趕的漢兵相接,殺死數百人,退至烏江(今安徽省和縣)時僅剩下26人,自覺"無言見江東父老",自刎于江邊。 詳情
秦朝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涉(即陳勝)、吳廣與被征發的士兵900人一起前往漁陽(今北京密去西南)戌邊,途經蘄縣大澤鄉(今安徽省宿州市西寺坡鎮劉村),遇雨逾期,按秦律當斬首,陳、吳無奈之下,率領眾戌卒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在他們的推動下,殘暴的秦王朝最后被推翻。今天,在陳勝、吳廣起義舊址建有陳涉演武擊鼓的涉故臺、塑像和歷史陳列館。 詳情
禹的父親鯀是雄居大河南岸位于嵩高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富有平治水土的經驗,在與堯舜部落斗爭中失敗。后來,禹在伊洛河一帶,糾正過去治水以塞為主的錯誤做法,改為以疏導為主,開展新的治水工程。他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陂障洼地的藪澤散流,使肥沃的平原廣野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難,散漫的流水又能積到一定的地方。禹平治水土,發展生產,得到群眾支持,博得許多部落首領的擁護,被擁立為各部落盟主。為鞏固政權,禹又沿穎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懷遠縣境內),大會夏、夷諸部首領,這就是著名的"涂山大會",標志著夏部族天下共主地位的確立。后來,禹的兒子啟受到禹部下的擁戴,廢除"禪讓制",建立夏王朝,開創了中國家天下時代的歷史。今天,在懷遠涂山腳下還有名為“禹會村”的地方,山上留有相傳建于漢代的禹王廟。 詳情
半塔又名半塔集。在安徽來安縣境內。1940年3月的皖東半塔保衛戰,是在劉少奇、張云逸等領導的指揮下展開的,是新四軍江北部隊粉碎國民黨頑固派進攻的一場自衛戰。這一戰役的勝利,不僅鞏固了剛剛建立的以半塔集為中心的皖東津浦路東敵后抗日游擊根據地,而且也為以后創建和發展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條件。 從1939年秋天,皖東抗日游擊根據地已經初具規模,新四軍第四支隊開辟了以定遠縣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游擊根據地,第五支隊開辟了以來安縣半塔集為中心的津浦路東抗日游擊根據地。 1940年初春,國民黨頑固派在華北反共磨擦中遭到嚴重失敗后,便將磨擦中心移至華中,企圖隔斷我八路軍與新四軍的聯系,以達到各個消滅的目的。 詳情
說起地道戰,您一定會來興致,告訴我那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的發明。可您知道創造地道戰的鼻祖是誰嗎?他可是位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三國時的曹操(字孟德)。在他的家鄉亳州,自古就有曹操修地下運兵道的傳說,但誰也沒有真正見過。直至1969年在挖地下防空洞時,這地下運兵道才被大范圍地發現?,F已查明的古地道有近6千米長,主要集中在老城街道下面,并可能通向城外,而開放供游人參觀的約600米。古地道是由一種細長的青磚砌成,頂部成拱形,不高,非常窄行走其間須小心翼翼,盡量不要帶旅行背包,并且要時刻注意頭頂上方,小心被撞。因為古地道每隔一段就有一個障礙,比正常的高底低40—50厘米,須彎腰才能通過。 詳情
潛口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隱居之處,南宋時曾是馳名江南的園林勝地。潛口民宅博物館中的古建筑是從歙縣和潛口的百余座明清建筑中精選出的10座。用原拆原建的方法,讓最有價值的古建筑搬個家,加以保護是個很好的辦法,既便于保護,又便于游客參觀。這里有古牌坊1座、路亭子座、石拱橋墩座、祠堂幢、民宅4幢;布局整體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潛口民宅內最古老的要數“司諫第”,建于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司諫第既保留了較多的宋代和元代的建筑風格,又嚴格遵守明代的營造定制,用材講究,雕刻精美。它進深8米,通間寬8.2米,氣度恢弘,是全國突起見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潛口民宅中的“曹門廳“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4年),也保持了宋、元時期的建筑風格,只可惜正廳已不存,只剩門廳和兩廂。而民宅中其他建筑同樣值得玩味,如方文泰宅中雕刻之精美, 蘇雪痕宅結構之精妙,樂善堂之森嚴等等。潛口民宅博物館是中國早期建筑的集大成者,來此瀏覽一.. 詳情
與宏村和西遞村不同,南屏村以保存大量祠堂而聞名。南屏村有36眼井,72條巷,從村頭到村尾200米長的中軸線上有大小8個祠堂。在祠堂中,宗祠、支祠、家祠、享堂各有不同內涵,建筑形制亦有嚴格區分。其中占地2000平方米的葉氏支祠建于明代弘臺年間,頗為肅穆。堂內懸掛著“欽點翰林”、“欽點知縣”等匾額,門前立著大照壁,一人多高的大石鼓站立兩高密度。86根大木柱是由白果樹制成,可防蟲防蛀,支撐著數百根梁坊。這個祠堂分前后兩進,前一進是宗族開族會和族人成親時使用,是葉氏子孫為紀念葉氏四世祖葉文圭的,又名“序秩堂”,它是南屏八大祠堂中最具規模的。序秩堂木雕最精美的地方在大梁上的蓮花座上。后一進叫享堂,是祭拜祖先和懲罰犯罪錯族人之處。輕者從左門入,被打板子;重者也從左門入剁去雙足,剜去雙眼后從左門拖出,永遠逐出家族。南屏村中的穆賢堂當時是村中的私塾,學生的家長可以透過墻上的漏窗看自己的孩子。庭院中的竹子頗方整,先生.. 詳情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詞用來形容龍泉古寺再恰當不過了。龍泉古寺,地處安徽省肥東縣橋頭集鎮龍泉山腰,寺因泉而名,山因寺而勝?!豆沤駡D書集成·廬州山川》載:山腰寺內有“龍泉”清澈縈流至山下,故曰龍泉山。寺內龍泉水常年保持18℃,甘甜爽口,經化驗有23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唐朝張又新著有《煮茶水記》評價此水為廬州第一水。北宋文學家歐陽修于慶歷五年(1045年)在滁州任太守時,慕名前來游山品嘗泉水,把龍泉列為“天下第十三泉”,并立碑記事。 據現存的《龍泉碑記》記載:該寺始建于唐朝初年,興盛于明代,重修于清朝嘉慶五年。這以后,歷經興衰,幾度重修,規模逐漸縮小。70年代僅剩下民房改修的三進大殿和十余間寮房。世事滄桑,龍泉古寺今已面目全非,昔日順山勢層層而上的古寺,猶如一條伏臥的巨龍,如今已不見鼎盛時之全貌。唯有“龍嘴”中汩汩而出的龍泉水,涓涓成流,常年不斷。 詳情
亳州老城的小街巷是您追憶歷史,體驗民風民俗的又一絕佳去處。您可先瀏覽城北保存完好的“花戲樓”和南京巷錢莊一帶,然后順著小街巷信步瀏覽一番。其實光聽那些街巷的名字就特別有意思:“幅鋪市”、“花子街”、“干魚市”、“竹貨街”、“打銅巷”。我想您在瀏覽中也許就能找到對應??茨切┑椭^,全神貫注編竹貨的店主,門口喝茶聊天悠閑的老人,還有那推著自行車沿街叫賣散酒的小販,會覺得這一切就是那么自然而又親切。腦海里的某些片段也許已經會聚成一副完整的畫面,這時您手里的相機的快門也該我響幾下了。 詳情
說起大禹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他為了治理長江一帶的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至今仍被傳為美談。但說到“禹會諸候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之地和禹娶涂山氏女的涂山,史學界一直有三說,一是安徽蚌埠懷遠說,二是浙江紹興說,三是重慶說。可有中國特色太過久遠,確定已非常困難,后人賃現有的史料和地貌方面進行嚴謹的推斷,認為懷遠涂山說更有道理。 涂山不高卻因大禹而聞名,涂山雖然并不峻峭,但是在一馬平川的淮河平原上卻是一座高峰。瀏覽涂山時不可錯過了對涂山這陽的啟母石望夫石)的憑吊。相傳禹娶美貌多才的涂山氏女,婚后四天便受舜之命離家治水去了,一別十三年都不曾回到家園,涂山氏女每日引領南望,盼望夫君早日歸來,但是大禹卻因勞累成疾,病逝他鄉,涂山氏女因悲痛而化成石但近年來有考古學家發現“啟母石上有鑿痕,據考證大約是唐宋年間人工雕鑿面成。登上涂山之巔,您就可以看到禹王宮、啟母殿、玉皇殿了。解放后重塑的金身大禹雕像高約10.. 詳情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電影《霸王別姬》中項羽所唱的千古悲歌。因此項羽也成為百姓眼中的另類英雄。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后期,鞏羽率十萬大軍退至垓下,與劉邦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垓下決戰,漢軍夜唱楚歌,使得楚軍軍心離散,導致兵敗。垓下現在叫濠城,位于固鎮縣城東24千米處的沱河南岸,已是一座村莊,村頭立有一座大型的鞏羽懷抱死去虞姬的雕像,似乎在告訴人們那里曾發生的悲涼往事! 走在古戰場遣址上,依衡還能看到出一些古城寨的壕溝痕跡,據老人們講,那里就是霸王城,為霸王囤兵之所。那片土地上也屢屢出土有漢初時的文字花紋漢磚銅鏃,可能是垓下大戰時的遺物。從村子往北,過了沱河,不遠處就可以看見兩個大土堆,當地人稱那兒是韓信的“點將臺”,其實那是兩座漢墓,稱“金銀山漢墓”,也許墓中人就是當年陳亡在那里漢軍大將吧! 詳情
說起“霸王別姬”這段歷史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若問佳人葬在何處?能答上來得恐怕就不多了。虞姬墓位于靈譬縣城東7千米處,在墓園您可以看到碑廊、墓 和陳列館,墳墓上布滿了荒草,只有一只鎮墓獸靜靜地守在墓葬邊,墓碑上的對聯刻的是:“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向黃昏”。讀后讓人感到一絲淡淡的憂傷。 在墓園里零散地擺著一些石雕,或是出于漢代,或是出于唐、宋。鎮墓獸的雕刻風格與霍去病墓前的石獸極為相似,連石碑周圍的磚也是滿布花紋的漢磚!千萬不要忘了看看,陳列館門口的漢代畫像畫,刻工古樸,線條簡練,是不可多見的漢代藝術珍品,陳列館內有一酋石雕,雕刻的是女人體,竟然與歐洲遠古威林道夫女人體雕刻有神似之處! 詳情
合肥市肥西縣有一古鎮,名“三河”。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卻保存得相當完整。三河鎮的特色主要體現在“水”與“古”兩方面,古老的青石板街道、古老的石橋、古老的建筑,還有那保留著《孔乙已》的那種柜臺和木板門的商鋪無不透露出三河鎮的古韻。水又是三河鎮的精靈,小南河穿城而過,河岸的桃紅柳綠掩映著白墻黛瓦,讓三河鎮又多了一份靈氣,泛舟于小南河上自是美不可言但三河鎮的魅力絕不僅僅如此,古往今來,三河鎮的飲食文化就比較發達,現在的三河土菜更是吸引著大眾的胃口,多少旅游者前往三河鎮無不是沖著三河土菜而去的。在小南河邊隨處可見三河土菜餐館,味道都比較正宗,三河鎮的小吃也是非常有名的,沈記的點心、潘記和羅記的酥餅、茶干、片糕都很值者一嘗。三河還有一樣特產值得購買,那就是羽毛扇,絕對為手工制作價格倩得會讓你高興好一陣子。 詳情
明教寺位于合肥市淮河路東段,寺廟聳立在高高的臺基上。臺基陡峭,邊緣為磚石砌成,氣勢巍峨。明教寺始建于公元6世紀初,是合肥最大、最古老的佛教寺院。明教寺的原址是三國時期曹操所筑的教弩臺,俗稱“曹操點將臺”。當時魏吳為爭奪合肥激戰11次,此處是古淝河和逍遙河交匯處,是兩軍對峙的前沿。魏將張遼屯兵臺上,教強弩手500人以阻擊吳軍。此臺現高4.3米,面積達3800平方米,臺上有屋上井聽松閣兩處原始古跡。屋上井以井口高于周圍居民居的屋頂而揚名,這口井是當時曹軍飲水的水源,水井壁上還有當時留下的文字。聽松閣是曹操觀察敵情、納涼休息之所,昔日這里松木成陰,松濤陣陣,于是有“教弩松蔭”之譽,是古廬陽八景之一。登臨其上,不禁發懷古之幽情。 詳情
逍遙津的故事要追朔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當時曹操和孫權爭奪江淮地區,合肥成為戰略要沖,曹操先后四次到合肥部署作戰,并筑教弩臺以御吳舟師。曹操和孫權在合肥角逐32年,留下了逍遙津、飛騎橋、教弩臺、藏舟浦、斛兵塘等遺跡遺址。尤其是公元208年,吳主孫權親率10萬大軍圍攻合肥,曹操手下大將張遼率精兵7000奇襲孫權,雙方激戰于逍遙津,最后孫權大敗,被張遼追趕,飛越逍遙津上的西津橋,落荒而逃。這就是張遼威鎮逍遙津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有詳細描述!逍遙津現在已成為風光旖旎的公園。園內有大型動物園,有百余種珍稀動物;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東北虎、金錢豹、丹頂鶴、揚子鱷等。逍遙津內西面是園林區,有水榭景區、牡丹景區、梅花山景區等;其中盆景園為“藏幽園”,園中奇花異草點綴其間,假山、回廊,曲徑通幽,盤桓其間,樂而忘返。 詳情
合肥城南的包河畔,有一狹長小島,島上綠樹成陰,花木繁茂。其間隱顯著一座白墻青瓦、素樸典雅的古典建筑,這就是包公祠。合肥是包公的故鄉,家鄉人民一直懷念這位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的青天大老爺,很早就建了包公祠。但歲月流轉包公祠屢遭破壞又屢次重修。明代弘治年間,廬州太守宋克明在此修建包公書院,明代嘉靖年間定名為包公祠?,F在的包公祠是清代光緒年間權臣李鴻章捐資重修的。包公祠的主殿正中有包公塑像,上方有4個大字“色正芒寒”,氣勢極壯,文義與書法相得益彰。包公塑像左邊有三口鍘刀,是包公任開封府尹時皇帝御見報的,可以先斬后奏。其中龍頭鍘專斬犯罪的皇親國戚;虎頭鍘專斬貪官污吏;狗頭鍘專斬劣紳惡霸。包公祠的東邊有一六角亭,這樣有古井一口名叫廉泉。相傳昔日有一太守游覽包公祠,喝此井水后頭痛不止,此人原是貪官。所以此井名廉泉,有驗證貪廉之效!包公祠的西南有一亭,叫流芳亭。史書載包公幼年曾在此讀書、玩耍。包公祠內還.. 詳情
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始產于唐代,因生產于宣城涇縣而得名。其主要采用皖南山區的青檀皮和砂田稻草為原料,經過揉、蒸、漿、水撈、貼烘等18道工序、100多項操作過程精制而成。其特點質地細薄、綿韌、潔白、緊密,不蛀不腐,搓折無損,潤墨性強,尤以耐老化、拉力強及不變色而被稱為“紙中之王”、“千年壽紙”,是古今中外書畫藝術的珍貴載體。據史載,早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6),宣紙就遠銷歐洲。地處宣城涇縣的中國宣紙集團是我國最大的宣紙生產基地,“紅星牌”宣紙曾兩次獲國家金質獎,是國家出口免檢商品。2002年8月,宣紙被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辦公室正式批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原產地域產品”。宣城涇縣被確定為宣紙原產地域。它是我國“文房四寶”中第一個獲此保護的產品。 詳情
徽墨主產于黃山屯溪、歙縣、績溪等地,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創始人為南唐制墨名家奚超和其子奚延珪?;漳运蔀樵希涍^點煙、和料、壓墨、晾干、挫邊、描金、裝盒等工序精致而成。其特點是色澤黑潤、堅而有光、入紙不暈、馨香濃郁、造型美觀、防腐防蛀等,宜書宜畫,既暢銷國內,又遠銷日本、東南亞及港澳臺等地。尤其是“超頂漆煙墨”更是珍品中精品。 詳情
蕪湖鐵畫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蕪湖市特有的工藝美術品,原名“鐵花”。鐵畫吸取了我國傳統國畫的構圖法及金銀首飾、剪紙、雕塑等工藝技法,以低碳鋼作原料,以鐵代墨,以錘代筆,經過出稿、剪、砸、燒打、上漆蠟、上框等工序和“打活”、“鉆活”等工藝,精致成山水、人物、花卉、蟲魚、飛禽、走獸等各種藝術品。其特點既有國畫、水墨畫之境,又有強烈的藝術立體感,黑白分明,蒼勁凝重,被稱為“巧奪萬代所未有”。 詳情
徽州漆器主產于黃山徽州。徽州盛產國漆,以國漆作原料,摻以綠松石、丹砂、珊瑚、青筋藍、朱砂等,經過一系列工藝處理,制成漆器?;罩萜崞魑宀世_紛,絢麗多彩?,F代產品繼承了傳統細嵌螺甸漆的風格,髹漆打磨推光,需經幾十道工序。成品圖案花紋瑰麗,光彩奪目。人立其上,不見漆損;沸水茶杯置其上,不傷漆面絲毫。漆器色澤艷麗多彩,有天藍、墨綠、淡綠、奶油、鐵銹紅、朱砂紅以及淡紫、潔白等品種有鑲嵌、刻漆、描金繪彩、磨漆、堆漆五大類。產品有掛屏、臺屏、屏風、炕幾、書櫥、果盤、花瓶、電視機柜、啤酒櫥等,產品遠銷美國、法國、加拿大、日本及東南亞各國,享譽甚高。 詳情
靈壁石產于宿州靈壁縣?!办`壁一石天下奇,寶落世間何巍巍,聲如青銅色如玉,秀潤四時嵐崗翠”,這是宋代詩人方巖贊美靈壁大理石的絕妙佳句。靈壁石有奇特的天然造型,峰巒洞壑,渾然一體,骨秀色青,扣之有聲,集漏、透、瘦、怪、丑、清、奇、形、響諸美于一身,色澤秀麗雅致,質地細膩光潔,居中國四大美石之首,為歷代名人雅士所珍藏。 詳情
舒席又稱“龍舒貢席”,產于六安舒城、安慶潛山、懷寧等縣。因潛山古稱舒州,而得名“舒席”。舒席是弛名中外的傳統手工藝品,其選料精嚴,專用水竹。竹篾通過剖、刮、煮、曬等工序后方可編織。舒席色澤鮮艷,柔軟光滑,折卷不斷。其特點涼爽消汗,不腐不蛀,經久耐用,攜帶方便。舒席不但是有實用價值的夏令佳品,也是精湛的手工藝品,凡古今字畫,翎毛花卉均可編織得惟妙惟肖?,F舒席已暢銷世界各地,享有盛譽。 詳情
青陽折扇又稱“九華折扇”,明代已躋身于國內名扇之林,由池州青陽縣九華工藝廠生產。青陽紙折扇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把實用和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之成為納涼、裝飾、收藏及饋贈親朋好友的精美禮品。 詳情
蕭縣葡萄酒盛產于宿州市蕭縣。該酒營養豐富,醇香濃郁,柔和爽口,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并具有藥用價值,長期飲用,可增進食欲,活絡筋骨。該酒品種繁多,主要品牌有味美思、白蘭地、十全大補、干紅葡萄酒、干白葡萄酒等。特別是“夜光杯”牌葡萄酒在全國享有盛名,并遠銷東歐、日本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詳情
黃山毛峰中國極品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于黃山。黃山毛峰外形美觀,每片茶葉約半寸,綠中略泛微黃,色澤油潤光亮,尖芽緊偎葉中,酷似雀舌,全身披白色絨毫,為其他名茶所不及。黃山毛峰是歷代皇帝點名要的貢品茶。1949年以后,也一直作為我國外事活動中饋贈國賓的禮品茶。 詳情
我國十大名茶之一,中國著名的工夫茶。主要產地為祁門、東至、貴池、石臺、黟縣等地。素有“茶中英豪”和“群芳最”之稱?!捌铋T紅茶”品質優異,制造工藝精湛。條索緊細,色澤烏潤,湯色紅艷,飲之醇和,回味雋厚。國際上稱之為“祁門香”。與印度大吉嶺茶、斯里蘭卡烏伐茶,并稱世界三大高香名茶,在國際市場上享有極高信譽。 詳情
我國極品名茶之一,簡稱“屯綠”,又稱“眉茶”,產于休寧縣、歙縣、黟縣、祁門縣、績溪縣等。黃山茶鄉所產的各種綠茶由“屯溪”集散、輸出、因此,統稱“屯溪綠茶”?!巴途G”在明萬歷年間(1573~1620)即在國際市場上首露頭角,1913年已遠銷歐美各國。曾被譽為“首屈一指的好茶”、“綠色金子”。 詳情
我國十大名茶之一。產于黃山市黃山區。因其品質超群,人稱“尖茶魁首”,冠以地名,故名“太平猴魁”。因每朵茶都是兩葉抱一芽,芽長藏而不露,有“兩刀夾一槍”之說。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和獎狀。 詳情
安徽省志: 總類數:67 總冊數:69 第一輪 第二輪
市(縣、區)志: 總類數:92 總冊數:94 第一輪 第二輪
琼中 | 云阳县 | 峨边 | 双辽市 | 顺平县 | 万荣县 |
吉木乃县 | 大悟县 | 城固县 | 荥经县 | 定兴县 | 仪征市 |
新乡市 | 呼伦贝尔市 | 巍山 | 许昌县 | 额敏县 | 景宁 |